李錦添(已退休),女,教授,碩士研究生導師。1969年畢業(yè)于中山醫(yī)科大學醫(yī)療系,1981年中山醫(yī)科大學腫瘤學碩士畢業(yè),長期以來從事腫瘤學的研究(病理學、病因學和免疫學等)、臨床病理診斷與教學。
主要涉及呼吸系統(tǒng)和消化系統(tǒng)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:
⑴ NPC和肺癌發(fā)生和發(fā)展的病理學和病因學研究;
⑵ 肺癌的免疫學治療研究;
⑶ NPC和肺癌預測和預后指標的探討;
⑷ 肝癌和胃癌相關基因的研究
承擔課題:
⑴ 復發(fā)性NPC生物學特性及預后的關系(衛(wèi)生部科學研究基金,1998年完成)
⑵ 肝細胞癌中染色體1q的擴增及克隆的研究(國家自然科學基金,2002年完成)
⑶ 胃癌7q32-qter區(qū)域的缺失及克隆研究(國家自然科學基金,2003年完成)
主要參與研究的課題
⑴ 非小細胞肺癌T細胞克隆性增殖及其特異性殺傷作用的研究(衛(wèi)生部科學研究基金,第二申請人,2001年完成)
⑵ 樹突狀細胞聯合克隆性T細胞抗癌效應的臨床研究(省科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,第二申請人, 2003年完成)
⑶ 基于微陣列技術數據挖掘的肺癌預警預測預后系統(tǒng)的實現(市科技計劃項目, 第三申請人,2004年完成)
⑷ 非小細胞肺癌術后樹突狀細胞介導輔助性生物治療的研究(省科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,第三申請人,2005年完成)
在國家級及核心期刊文章約40篇,其中主要有:
⑴ EB病毒DNA在鼻咽病變中的表現 癌癥 1993,12(1):36 (第一作者)
⑵ 免疫組化檢測鼻咽病變上皮PCNA和p53的意義 中華腫瘤學雜志(增刊)1995,17:11 (第一作者)
⑶ 鼻咽癌p53的表達與癌細胞增殖狀態(tài)的關系 中山醫(yī)科大學學報1995,16(增刊):31 (第一作者)
⑷ 鼻咽癌p53蛋白表達與p53基因結構改變及MDM2 蛋白表達的關系和意義 癌癥 1999,18(2):176 (第一作者)
⑸ 細胞周期調節(jié)因子對鼻咽癌復發(fā)間期的影響 癌癥 2000,19(9):876 (第一作者)
⑹ 細胞周期調節(jié)因子在原發(fā)和復發(fā)鼻咽癌的表達 中山醫(yī)科大學學報 2001,22(3):184 (第一作者)
⑺ NSCLC病人外周血和骨髓T細胞克隆性增殖及分布特點 癌癥 2000,19(3):204-207 (第三作者)
⑻ NSCLC 患者腫瘤浸潤性淋巴細胞中T細胞克隆性增殖 腫瘤 2000,20(6):396(第三作者)
⑼ 鼻咽癌p53、 p21WAF1和MDM2蛋白異常表達的臨床意義 中國腫瘤臨床 2002,29(12):845(第一作者)
⑽ NSCLC的微血管密度及結構與預后的關系 中國肺癌雜志 2002,5(3):184(第一作者)
⑾ 非小細胞肺癌患者TCR Vβ表達和克隆性研究 中國肺癌雜志 2003,6(2): 107(第二作者)
⑿ 肺癌患者外周血樹突狀細胞的體外擴增及鑒定 中國肺癌雜志 2003,6(2):119(第二作者)
⒀ RIT1基因在肝細胞癌中的擴增及意義 癌癥2003, 22 (7) : 695(第一作者)
⒁ 原發(fā)性肝細胞癌RIT1基因的突變和擴增 中華醫(yī)學遺傳學雜志2004, 21(1) :43(第一作者)
⒂ 胃癌7號染色體長臂的雜合性缺失 中國腫瘤臨床 2004,31(1) : 4(第一作者)
⒃ 樹突狀細胞誘導的LAK細胞對肺癌的生長抑制作用 中國肺癌雜志 2004, 7 (5):387(第二作者)
⒄ Wnt/-catenin通路在鼻咽癌分化中的作用 中山大學學報(醫(yī)學科學版) 2005, 26 (4):38(第二作者)
⒅ Notch1、p21WAF1和involucrin蛋白在鼻咽癌中的表達和意義 癌癥 2005, 24 (第二作者)
⒆ 原發(fā)性胃癌染色體會7q31的最小共同缺失區(qū)域及臨床意義 癌癥 2005, 24 (第一作者)參加編寫書籍
⑴《肺癌多學科綜合治療的理論與實踐》吳一龍主編 北京:人民衛(wèi)生出版社, 2000, 第十三章 肺癌的預后研究(約8萬字)
⑵《耳鼻咽喉腫瘤 病理部分》宗永生 王連唐主編 廣州: 廣東省科技出版社,2002,第五章 耳的腫瘤(約12萬字)
⑶《現代肺癌病理與臨床》熊敏 吳一龍主編 北京:科技出版社, 2003, 第十五章 肺癌治療效果的評價和影響預后的因素(約4萬字)...
詳情